近期活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讲座第四讲

发布日期:2022-05-13


碳达峰碳中和基础数据的测算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视角

5月12日下午,公共管理学院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所陈建东教授在通博楼A320室展开了公共管理学院“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碳达峰碳中和基础数据的测算——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视角”。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用3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而详实的基础数据是贯彻双碳战略、制定减碳方案的重要前提。

陈建东教授围绕双碳基础数据主要介绍了以下三部分内容:首先,其指出,当前我国碳排放和固碳基础数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匮乏问题,一方面,各个基层行政辖区作为碳达峰顶尖设计的重要落地点,市域及以下尺度的碳排放数据严重不足,特别是县域尺度的数据及逐年历史的碳排放数据。另一方面,公开资料显示,各级政府的统计部门均未专门测度过固碳数据,这使得基层碳中和行动方案通常只会方向性提及而无法量化,而避开固碳谈碳中和是不切实际的,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更多聚焦于减排,固碳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作用未被充分重视,究其根本,依然是受到基础数据不足的限制。

其次,陈建东教授谈到卫星遥感数据具有可得性、实时性、周期短、客观性、长跨度、全覆盖、可追溯、精度高等突出特点,再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碳排放和碳固定基础数据的测算。陈建东教授及其团队采用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算法将 DMSP/OLS 和 NPP/VIIRS 卫星数据进行匹配和统一,得到了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拟合效果,并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人类活动高度相关性的特性反演了从1992年至今的中国县域碳排放数据。此外,陈建东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目前的主要研究板块,包括已实现的夜间灯光数据的匹配及县域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数据的测算、陆生植被固碳数据测算,及正在进行中的土壤及海洋固碳数据测算,从而构造一套较为完整的碳排放、固碳数据体系。最后,陈建东教授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方向,如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影响,18亿亩耕地红线的影响等等,进行此类交叉研究既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新文科发展方向,也有助于引导同学们主动投身实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把牢环境保护“闸门”,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中国经济将孕育出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已经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导者,这一优势将继续下去。接下来,氢能、碳捕获和储存、碳交易、绿色金融等领域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开展双碳研究,对于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本科生和研究生党支部的同学代表全程参加了此次讲座。


撰稿:王可欣、罗楚枫

摄影:冼柯含

审稿:陈建东

签发:顾绚




上一条:我院硕士研究生赵阳光、陈义洪参加清华大学“社稷担当·社会科学发展新阶段与新使命”学术论坛

下一条: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顺利进行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