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

本科学长学姐聊专业 | 周晓晗·202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发布日期:2025-09-15


学弟学妹们好!我是202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周晓晗,来自重庆铜梁,很荣幸能借助学院的平台来分享一些我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未来的学习规划有所帮助。

个人基本信息:

荣誉奖项:甲等学业奖学金、乙等学业奖学金、丙等学业奖学金

学习工作经历:上海瀚仕(实习)

科研竞赛经历:参与西财暖冬项目、四川省公共管理案例挑战大赛

毕业去向:考研至西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

01 专业介绍篇

从专业内容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立足管理学框架,融合保险、金融等多学科知识,既是保障社会公平稳定的重要支撑,又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关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五险一金” 制度,均是其核心研究范畴。

从专业发展来看,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对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攀升。本专业聚焦“大健康”“大养老” 两大特色方向,贯彻“社保+商保”的理念,并融入大数据分析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解决社保数据管理、风险预测等问题的能力。

总体而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既能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也能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2 专业学习篇

本专业的学习可划分为 “课程学习” 与 “实践提升” 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专业能力的提升。

在课程学习阶段,又可大致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通识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是构建知识体系的 “基础盘”。这一阶段的课程覆盖面广、内容跨度大,学习难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合理规划时间至关重要——建议优先聚焦高数、概率论、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等挑战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课前预习、课后复盘、组队答疑等方式攻克难点,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专业课程则主要在大三、大四学习,是学习专业的 “核心引擎”。这些课程紧密围绕专业核心领域展开,课程间的逻辑关联极强,往往彼此相互衔接、相互支撑。

在实践方面,要注重锻炼自己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一方面,要多关注领域内的科研竞赛——这类竞赛不仅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平台,更是拓展视野、锻炼创新思维的契机。不过,我在竞赛经验上相对有限,此前参与的比赛主题大多源自专业课上的小组讨论,因此建议大家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多主动与专业课老师沟通——老师不仅能帮你发现思路中的漏洞,还能提供行业前沿的参考方向,让你的方案更具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寻找专业相关领域的实习岗位——实习不仅能让你提前熟悉行业工作节奏,还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帮助你更清晰地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

03 专业收获篇

1)知识:从 “零散认知” 到 “体系化储备”。系统的专业学习,让我摆脱了过去对专业领域的 “碎片化了解”,逐步搭建起一套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从掌握专业核心概念与经典理论,到深度洞察社保领域前沿改革动态与发展趋势,再到运用相关工具软件(如利用Python对医保大数据进行清洗、分析与建模),每一次知识的迭代与技能的提升,都让我对 “专业是什么、能做什么” 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让我在面对该领域相关问题时,具备了更扎实的理论支撑与更科学的分析视角。

2)能力:从 “不敢表达” 到 “多维提升”。曾经,在公众场合发言时,我常因紧张而陷入语塞,甚至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能力一度成为我的短板。而专业课中的 “小组项目”,成为突破自我的重要契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老师明确要求每位成员都需承担具体任务模块,尽量参与最终成果的展示汇报。为了做好项目,我不仅需要与组员进行高效的分工协作、同步进度,还需将团队的分析成果梳理成结构化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清晰呈现。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用专业工具处理复杂数据,还慢慢克服了表达恐惧,能清晰地传递观点;同时,我也学会了倾听与协调,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

04 升学准备篇

网上有关考研经验的分享已经很多也很详细,结合我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下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

1)做好学习规划。考研绝非短时间的冲刺,而是一场耐力与自制力的双重考验,这就需要一份清晰且可落地的学习规划。在规划时,不仅要明确各科目关键节点的推进节奏,比如英语学科,提前确定练阅读的起始时间、作文模板的积累周期;专业课方面,划分一轮理解、二轮背诵、三轮强化的时间区间;政治则清晰安排听课打基础、刷题练手感、背诵核心考点的阶段。更要注重规划的 “灵活性”,每天睡前,我会复盘当天任务的完成情况,每周也会预留出调整时间,根据实际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比如某章节专业课理解难度超出预期、英语阅读正确率未达目标)及时优化计划,避免因 “死磕固定规划” 陷入焦虑,让备考节奏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2)掌握方法巧背书。由于我选择的专业需要记忆大量知识点,单纯靠死记硬背,不仅效率低,还容易遗忘。在参考了多种网络背诵方法后,我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 “逻辑 + 口诀” 背书技巧。我们专业课的知识点大多自带逻辑框架,备考时,我会先顺着内容逻辑,把一大段文字拆分成几个小模块;接着为每个模块提炼 1-2 个核心字或关键词;最后,我会把这些核心字词串联成一句顺口的短句。通过这种方式,原本繁杂的内容被浓缩成一句好记的口诀,不仅降低了记忆难度,还能形成 “口诀——核心词——完整内容” 的联想链条,哪怕在考场上紧张时,也能快速通过口诀回忆起全部知识点。

05 求职准备篇

回顾我的求职经历,其实结果并不好:仅有一段实习经历,秋招和春招中拿到的 offer 也很少。但比较幸运的是,我投出的简历大多能为我争取到面试机会。所以即便经历单薄,我也想把自己总结的两个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处于求职初期的同学。

1)盘活有限经历。因为校园经历、实习经历少,最初写简历时我总觉得没东西可写。后来才发现,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被忽略的 “素材”,比如参加过的学科竞赛、课堂项目,这些都能成为简历的补充。关键在于,描述这些经历时不能 “泛泛而谈”,要先仔细看目标岗位的招聘要求,明确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比如岗位要求 “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擅长文案撰写”),再针对性地提炼经历中的对应细节。这样一来,即便经历不多,也能让 HR 看到你与岗位的匹配度。

2)拓宽求职渠道。像我这样经历不算突出的求职者,想要多争取机会,关键在于主动打破 “信息壁垒”,通过多渠道获取招聘信息。首先,多关注西财校招,它会第一时间推送适配我们本校学生的企业宣讲会信息、招聘公告,内容精准又可靠,不用在海量信息里筛选。其次,跨校寻找机会,除了参加本校的校招宣讲会,我还会关注其他高校的校招信息,比如综合类院校(如川大)的宣讲会,企业类型更丰富,能接触到跨行业的岗位;而专业类院校(如财经类、工科类院校)的宣讲会,企业则更贴合其学科特色,更容易找到与自身专业高度匹配的岗位。最后,除了在 Boss 直聘、猎聘等招聘软件上投递简历,还可以加入求职信息分享群,群里常有管理者按岗位分类整理招聘信息,甚至会附带内推链接,不用自己逐个平台搜索,省时又高效,能更快捕捉到合适的岗位机会。

06 写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大学四年是一场充满探索与成长的旅程,希望学弟学妹们能珍惜这段时光。无论你是刚刚踏入校园,还是正在规划未来,都愿你能在这段旅程中始终保持热爱、稳步前行,最终不仅能收获学业上的满意结果,更能在探索与成长中遇见眼界更开阔、内心更坚定的自己。

撰稿:周晓晗

审核:刘春梅

编委:陈朝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