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

本科学长学姐聊专业 | 林振宗·2021级行政管理专业

发布日期:2025-09-15

本科学长学姐聊专业 |林振宗·2021级行政管理专业

各位学弟学妹好!当我得知要写这篇谈专业的推文时,说实话,我有点心虚。在咱们西财行管这个藏龙卧虎的专业里,我的履历实在算不上光鲜——绩点3.4,没拿过顶级奖学金,履历表上也没有金光闪闪的竞赛大奖。与其说分享成功经验,不如说我想当个反面教材,聊聊那些我本该做好却遗憾错过的事。希望我的这些教训,能帮你少走些弯路,更充分地拥抱行管专业的精彩。

个人信息: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员。

学生干部经历:生活委员、心理委员,党建工作站事务部部长。

荣誉称号:道德风尚奖学金、优秀班干部

毕业去向: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01 专业介绍篇

公共管理,个人觉得其是“公共”情怀与“管理”智慧的融合。“公共”是我们的底色,它代表着天下为公的初心和经世济民的担当。它要求我们心系社会福祉,具备服务公众、促进公平的格局与责任感,这或许是我们公管人最鲜明的特质。“管理”则是学习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对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知识的学习,练就扎实功底,塑造能运用专业理论与方法,高效解决复杂公共问题,优化公共服务,切实推动社会进步,是对“孜孜以求”的践行。以“公共”格局引领担当,用“管理”利器服务社会。

02 专业学习篇

毕业返乡与老同学相聚,问及大学最大遗憾。答案各异:未遇轰轰烈烈的爱情?错过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名校梦碎?我的答案异常清晰:对专业学习“得过且过”,未能全力以赴,甚至挂科一门。与其说是经验分享,不如说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剖析,望引以为戒。

教训一:态度为先,“财经”利器被我蒙尘。也许你们当中有人和我一样,想着毕业直接就业,专业学习只需背熟知识点、考试过关即可。尤其对经济学、会计学等“财经”相关课程,视作负担,浅尝辄止。后来在求职和与其他学校行管毕业生交流时,我才猛然意识到,“懂财经的公共管理者”是多么稀缺和吃香的复合背景!无论是考公、进入企业做行政/HR/合规等,拥有扎实的财经知识基础,能看懂报表、理解预算逻辑、评估政策成本效益,是巨大的差异化优势。而我,当初没有把这把“利器”磨锋利。

教训二:规划滞后,大四的“债”压弯了腰。由于忽视学业规划,学分拖沓,大四时,别人冲刺考研考公、打磨论文、求职面试,我却疲于奔命补修课程。论文、求职、补修三座大山,压力爆表。这里的学习计划,既包括日常的学习时间与学习目标,也包括未来的学习规划。大一,要知道自己要修多少学分是必不可少的,争取在大三上修读完大部分学分,大三下修完全部学分,这样,我们就可以拥有充分的时间去应对考研、考公、求职考试等备考工作。此外,当一个个学习计划被完成,我们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强化学习的动力。大一大职规课就曾让我们制定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而今回想起自己制定和完成的计划,总会觉得欣慰自豪,学弟学妹们可以尝试一下制定自己的计划。

最后,便是要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圈。大学的课程难度是逐步上升的,大一的很多课程都是基础类,是跟高中知识结合最多的课程,我们只有把这些基础课程学好,才能啃下后面的概率论等硬骨头。当我们把各学年专业课程任务完成后,不妨尝试走出专业知识区,或是根据自身学习爱好,或是跟所学专业有关但未能涵盖的课程,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多阅读,亦可去旁听。

03 专业收获篇

1. 实践:从“吐槽”到“真香”的能力熔炉。

别等学院安排!班委、学生会、社团、志愿活动、……哪怕只是组织一次小小的班会或读书会,都是绝佳的“管理实践场”。说实话,在校时我对这些活动,尤其是让人“头大”的小组作业和PPT展示,没少吐槽。但真正开始工作后才恍然大悟:公管学院提供的这些实践平台,或许在求职简历上不那么显眼,却实实在在地成了我职场起步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当班委协调班级事务,还是在社团里负责项目,或者参与“三下乡”深入基层,这些经历让我提前摸清了组织的门道——公司是怎么架构的?遇到难题怎么拆解?如何把一群人组织起来达成目标?这些课堂上不易讲透的东西,在实践中有了真切地体会。最让我“真香”的,恰恰是当年最“痛恨”的小组作业。现在回头看,它简直是团队合作的魔鬼训练营!吵吵闹闹中学会沟通妥协,分工协作里懂得承担责任。更没想到的是,为了完成那些展示,逼出来的资料搜集、材料整理和当众汇报的习惯,如今成了开工作会议、做项目汇报时的基本功——资料在手,心里不慌;PPT做多了,上台自然更有条理、更敢表达。

2. 眼界与心智:从“简单”走向“复杂”与“理性”。

如果说实践教会我“做事”,那么专业学习带来的思维升级,则是影响更深远的财富。它让我渐渐褪去了学生时代那种相对简单和理想化的视角,开始触摸到社会和组织的真实脉动——远比想象中复杂,也更有其内在的逻辑。最大的改变是,看问题不再只看一个“点”了。一个社区里看似孤立的问题,背后可能是政策环环相扣、资源相互拉扯、人群诉求各异,甚至还有历史的影子在起作用;一个管理上的决定,它的影响会像水波一样,一圈圈扩散开去,牵动各方。专业训练还悄悄磨利了我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的“本能”。面对一个现象或者工作中的困境,不再满足于只是描述它或者抱怨几句,而是会条件反射般地去挖根子、找原因、琢磨“怎么办”才更有效。这种带着理性去追问、去求解的态度,在应对各种复杂挑战时,真的特别关键。

04 求职准备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 深度“知己”:看清冰山下的自己

求职第一步,是真正认识你自己。这不仅仅是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板这些表面标签,更要深挖冰山下的真相:你过去的哪些具体经历(社团、实习、项目等)能成为求职时的独特优势?你身上有哪些核心特质(比如沟通力强、细心、有创意、抗压能力好)是别人难以复制的闪光点?哪些关键能力的缺失可能会在求职路上给你“拖后腿”?

当然,认清自己也需要方法。别闷头想,积极利用资源:参加学校组织的求职辅导(比如很实用的“宏志助航计划”培训),或者找靠谱的师兄师姐、老师聊聊,他们的经验和视角能帮你更清晰地定位自己。完成了这一步深刻的自我剖析,才算真正做到了“知己”。
2.
精准“知彼”:告别“海投”,目标明确

进入大三,是考研还是就业,心里该有谱了。对于选择就业的同学,在“知己”之后,结合自身情况,大致就能圈定想从事和能胜任的工作方向和岗位类型。接下来,别再像“大海捞针”一样海投简历了!集中精力,精准收集信息:跑宣讲会、双选会:本校的、外校的,多去听听看看,直接接触企业和HR。一是各种宣讲会、双选会(本校和其他学校均可),二是招聘网站(企业招聘网站、中介平台招聘网站),三是学校就业中心: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往往质量高、匹配度好。大三下学期是个“练手”黄金期,大胆投递你锁定的目标岗位,争取面试机会。即使这次没成,接触HR、体验面试流程本身,就是宝贵的经验积累。一次没成功别灰心,调整期待或策略,再试一次,求职本就是不断尝试和调整的过程。

3.全力“备战”:有备无患,赢在细节。

知己知彼是基础,目标明确了,就要全力以赴去争取。一是打磨你的“敲门砖”——简历。千万别只是罗列经历,像记流水账!学会讲故事:用“STAR”法则(情境、任务、行动、结果)来优化描述;多请教、多修改:简历写好后,可以找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或者老师帮你看看,提提建议。二是,针对性备考,摸清“套路”。大部分心仪企业招聘都少不了笔试和面试,提前做足功课:深入了解目标公司的文化、业务、最新动态。吃透目标岗位的职责要求和所需的核心能力,研究常见的笔试类型(行测、专业题等)和面试形式(结构化、群面、专业面等)。备考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正是为什么我强调要“精准知彼”、拒绝海投——只有聚焦目标,你才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进行深度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05 写在最后:虽非学霸,但我真心热爱行管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不足”,最后想说点心里话。虽然我的成绩单不够亮眼,但我从未后悔选择公共管理,他所培养的系统思维、分析能力、沟通协调力和公共服务精神,是无论将来走上什么岗位都受益终身的。

在西财公管学院的四年,我遇到了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老师,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各有所长的同学。学院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只要用心去抓,绝对足够支撑你成长。所以,学弟学妹们,请以我的“佛系”为戒:别轻视任何一堂课,尤其是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和“无关”的财经课。别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动手实践、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无论大小!)。别吝啬你的好奇心和提问,主动连接你能接触到的一切资源。

公共管理是一片广阔天地,西财赋予了我们独特的视角和底气。愿你们比我更早觉醒,更主动出击,在这片天地里,找到属于你们的精彩航迹!我在岸上(虽然可能不是最高的那座灯塔),真诚地为你们加油!

撰稿:林振宗

审核:刘春梅

编委:陈朝兵


关闭